历史刻印着血与火的灼痛,记录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从台湾到北平,从山东到东北,军国主义的铁蹄步步紧逼,亡华之心昭然若揭。它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来路上无法磨灭的坐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正义之战》微纪录片系列学习推送,让我们一同回望,在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沉痛而清醒的力量。
《正义之战》系列微纪录片第十一集:一二九运动

1935年的冬天,北平的街头燃起了震撼人心的怒火。一群年轻的学生,用他们高昂的呼声,唤醒了沉睡的民族——这就是震古烁今的一二九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正是在那个民族危急存亡之际,青年学生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了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并非偶然。早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便对中国虎视眈眈,东北沦陷,华北又成了下一个目标。1935年,日本关东军通过迫使国民党撤军、扶植汉奸政权等手段,逐步蚕食河北、察哈尔地区,将华北置于危局之中。当时的平民百姓,生活在“空中轧轧的飞机声、地面整队的马兵铁甲车”的恐惧中,人们心头弥漫着亡国的危机感。民主人士黄炎培在日记中痛心疾首:“哀哉中华,其亡其亡!”这种忧患意识在青年学生心中积聚成愤怒的洪流。
愤怒和焦虑最终爆发。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校抗日救国联合会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请愿游行。学生们高呼“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要求政府抵御外侮。尽管军警用水龙、高压手段镇压,30余名学生被捕,数百人受伤,但运动的火焰并未熄灭。全市总罢课、天桥市民大会,数万市民与青年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形成了席卷全国的抗日热潮。从北平到天津、上海、武汉、成都,学生们的怒吼迅速扩散,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火种。在北平学联的组织下,寒假期间,学生宣传团深入河北农村,向工农群众传递抗日理念。1936年初,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队员迅速发展到数万,为抗日救亡运动培养了骨干力量。
一二九运动不仅是青年学生的行动,也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马相伯、鲁迅、沈钧儒、陶行知等知名人士纷纷声援,发表宣言,组织救国会,联合各界力量共同抵御侵略。工人罢工、海外华侨捐款、世界学生联合会通电声援,一时间,整个民族都在行动。青年学生的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他们的呼声打破了长期沉寂的政治局面,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共识。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各行各业的救国组织纷纷成立,形成全国性的抗日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一二九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35年发布的《八一宣言》明确指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进一步鼓舞了青年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明白自己的抗日行动不是孤立的。中共党组织在北平学联中的指导和组织,使运动迅速有序开展。从12月6日联合发出通电,到9日凌晨火山般喷发的请愿游行,每一步都彰显出党在政治引领、行动配合和组织领导上的核心作用。
一二九运动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揭示了青年力量在国家存亡时刻的重要性,也彰显了中共对青年群体政治引领的战略眼光。正如毛泽东所言:“青年学生好比是一二九运动的柴火,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用火一点。点火的人就是共产党。”今天,当我们重温一二九运动,铭记那些高喊口号、挺身而出的青年学生,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新时代青年依然是先锋力量。听党话、跟党走,担当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让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在每一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青春呼声,是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它不仅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干部和人心,更成为激励青年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历史坐标。今天,我们纪念一二九,不仅是缅怀历史,更是肩负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

历史的书页翻过,但屈辱与抗争的印记,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勿忘家国之殇,矢志中华富强”系列学习推送,一起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力量,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在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共创辉煌。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正义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