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微党课丨勿忘家国之殇,矢志中华富强——《正义之战》系列微纪录片第九集:绥远抗战

发布时间:2025-10-29作者:

历史刻印着血与火的灼痛,记录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从台湾到北平,从山东到东北,军国主义的铁蹄步步紧逼,亡华之心昭然若揭。它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来路上无法磨灭的坐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正义之战》微纪录片系列学习推送,让我们一同回望,在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沉痛而清醒的力量。

《正义之战》系列微纪录片第九集:绥远抗战

绥远,地处华北与西北的咽喉要冲,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日本侵略者早已觊觎这片土地,控制绥远,北可伺机出击苏联,南可直取华北腹地。从1935 年夏,日军便双管齐下:一边以政治谋略威逼利诱,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等人轮番上阵,妄图策动绥远省会归绥 “独立”;一边加紧军事部署,扶持德穆楚克栋鲁普的傀儡政权编练骑兵,教唆匪首王英组建 “西北防共自治军”,在察哈尔、绥远边境集结兵力,多次发起试探性进攻,绥远局势岌岌可危。

日军图谋绥远,觊觎山西,对晋绥军首领阎锡山的势力范围构成严重威胁,因而他提出“守土抗战”的主张,助力绥远当局抗战。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面对日军的利诱与威胁,始终铁骨铮铮、毫不动摇。自1936年初起,他便积极动员部署,为抗战做足准备。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更坚定了他抗日的决心—— 毛泽东同志于同年8月、10月两次致函傅作义,明确指出 “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并提议共商抗日救亡大计。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傅作义下定决心:誓守绥远,与日寇血战到底!

1936 年11月,日军的侵略计划正式启动。5 日,内蒙古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与德王、李守信、王英等在化德县嘉卜寺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集中兵力进犯绥东,妄图先取红格尔图,再直逼归绥。15 日晨,五千余日伪军在野炮、装甲车、飞机的掩护下,分三路向红格尔图中国守军阵地发起猛攻。早已洞悉敌情的傅作义,迅速召开军事会议,秘密集结兵力,并亲赴前线指挥作战。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中国守军毫无惧色,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必死的决心,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守军成功打退敌人进犯,摧毁田中隆吉与王英的指挥所,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红格尔图一战,首战告捷。

红格尔图的胜利,并未让傅作义停下脚步。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彻底粉碎日军图谋,必须主动出击,收复日伪军盘踞的绥北重地——百灵庙。当时,日伪军为加强百灵庙及锡拉木楞庙的防御,不仅征调大批伪军、加修工事,还增派两百余名日军军官担任伪军指导官,防御体系堪称坚固。但英雄的中国军人从不怕硬仗。11 月 24 日零时,傅作义下令所部向百灵庙发起猛攻。日军铁路特务机关长胜岛角芳亲自督战,以轻重机枪组成密集火力网,妄图阻挡我军前进。可我军将士奋勇冲锋,前仆后继,经过九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最终全歼日伪军一千三百余人,一举收复百灵庙。

捷报频传,日寇却不死心。12月3日,四千余日伪军卷土重来,妄图夺回百灵庙。傅作义部早已严阵以待,再次击溃敌人反扑,歼灭日伪军七百余人;9 日,我军乘胜追击,攻克锡拉木楞庙;17 日,伪军王英部所属两个旅在我军强大攻势与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毅然举义反正。

从红格尔图告捷到收复百灵庙,再到攻克锡拉木楞庙,傅作义部三战三捷,彻底肃清绥远境内的伪军,成功挫败了日军西侵绥远、创建伪蒙古国的图谋。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突破,更是民族精神的振奋。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这场战役,毛泽东、朱德致电祝贺,称其“足下之英勇抗战,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为中国军人争一口气”。12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及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关于绥远抗战通电》。同日,毛泽东、朱德等致书蒋介石,提出“化敌为友,共同抗日”。绥远抗战的胜利,迅速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社会各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热潮:学生劳军、工人罢工、华侨捐款等一场全民参与的救国运动,如火如荼展开。     

从长城抗战到绥远抗战,尽管许多战役以失利告终,但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一次次阻击侵略者的步伐,延缓了日军全面侵华的步伐,也为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埋下了希望的种子。绥远抗战,不仅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役,更是一曲民族觉醒的壮歌。在今天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应铭记: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脊梁,那些用生命捍卫的尊严。

历史的书页翻过,但屈辱与抗争的印记,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勿忘家国之殇,矢志中华富强”系列学习推送,一起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力量,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在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共创辉煌。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正义之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