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刻印着血与火的灼痛,记录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从台湾到北平,从山东到东北,军国主义的铁蹄步步紧逼,亡华之心昭然若揭。它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来路上无法磨灭的坐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正义之战》微纪录片系列学习推送,让我们一同回望,在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沉痛而清醒的力量。
《正义之战》系列微纪录片第八集:察哈尔抗战

1933年4月份,日军在进犯长城地区的同时,纠集伪军先后侵占察哈尔东部重镇——多伦、沽原,察哈尔省全境行将不保。
5月26日,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张家口召开察哈尔省民众吁武救亡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中共北方组织先后派遣约300名共产党员到张家口协助冯玉祥组织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成立,使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为之振奋。北平、天津、上海、河北、山东、广东、湖北等地抗日团体和爱国人士纷纷致电冯玉祥,声援抗日同盟军。冯玉祥针对抗日同盟军成分复杂、装备不一等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整训措施,使部队的面貌大为改观,战斗力有所提高,在短时间内,部队就发展到10万余人。
六月上旬,察哈尔省形势进一步恶化,日军相继攻陷宝昌、康保,张北危急,张家口震动。为了收复失地并阻止日军的进犯,6月20日,冯玉祥任命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率军克日北上。接着,冯玉祥又任命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以加强对北征的统一指挥。六月下旬至7月初,抗日同盟军先后克服康保、宝昌和沽源。7月7日,吉鸿昌率部向察哈尔重镇多伦发起进攻,日伪军凭借攻势和火力拼命顽抗,抗日同盟军与日伪军血战五昼夜,光复察哈尔东部重镇多伦,使察哈尔省失地全部收复。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的壮举。在察东战役中,抗日同盟军共歼灭日伪军一千余人,自身伤亡1600余人。抗日同盟军北征的胜利,特别是血战多轮的壮举,给全国民众带来希望。各地抗日组织、爱国团体和爱国人士纷纷致电祝贺,并组织慰问团捐款捐物,支援前线。
但是在蒋介石集团看来,抗日同盟军的抗日行动不符合对日妥协的政策,妨害中央边防计划,会招致日军再度进攻。抗日同盟军与共产党进行合作,友爱剿共大局。冯玉祥在北方召集西北军旧部,联络各地实力派,乃妨害统一政令。因而,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千方百计的拉拢、收买、威逼、暗杀冯玉祥身边的高级军官,造成抗日同盟军内部的思想混乱和动摇,以分化瓦解抗日同盟军。另一方面调集重兵,形成封锁包围态势,准备武力镇压抗日同盟军。
冯玉祥在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被迫于8月5日通电全国,宣布将察哈尔省军政大权交给国民党政府,任命的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随后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离开张家口。冯玉祥出走后,抗日同盟军发生严重分裂。在国民党政府的高压和重金收买下,抗日同盟军大部分被收编或瓦解。方振武、吉鸿昌等在中共河北前线委员会的支持下,继续高举抗日同盟军的旗帜,率领1.5万余人的部队转战于热河、长城一带。到10月中旬,该部在北平近郊遭受日军和国民党军的联合进攻,损失殆尽。
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冯玉祥继续与共产党合作,进行抗日反蒋斗争,方振武被迫流亡香港,吉鸿昌则辗转到天津从事抗日活动,于1934年11月9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1月24日在国民党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临行前,他随手捡起一截树枝,在大地上愤然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崛起,是冯玉祥等爱国官兵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号召,举起武装抗日旗帜,进行联合抗日的一次有益尝试,得到全国主张抗日的各派政治势力及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称赞。抗日同盟军虽然失败,但抗日同盟军广大将士将近半年的英勇奋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进一步暴露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日的卖国行径,鼓舞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运动的发展。

历史的书页翻过,但屈辱与抗争的印记,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勿忘家国之殇,矢志中华富强”系列学习推送,一起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力量,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在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共创辉煌。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正义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