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纵贯千秋,青春华章多元璀璨。那些在革命烽火、建设热潮、改革浪潮与新时代征程中留下印记的青年故事,或许是刑场上的慷慨绝唱,是实验室里的执着攻坚,是田野间的躬身实干——他们以青春为笔,在党史长卷上书写动人篇章。为回溯百年党史中的多元青年图景,传承这份跨越时代的热血与担当,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百年党史“潮”青年》系列学习推送,打捞故事碎片,凝聚精神力量,让这份穿越百年的青春脉动,照亮我们当下的奋进征程。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4年,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从江西于都踏上长征之路。陈树湘作为红34师师长,在湘江战役中,率领部队担任后卫,完成任务后无法过江。突围时他身负重伤被俘,却毅然断肠明志,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11月27日,中央红军在广西境内湘江上游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决战。敌人从空中到地面,对红军发起全线进攻,红军将士拼死抵抗,湘江两岸洒满了红军将士的鲜血。至12月1日下午5点,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终于渡过湘江,突破了第四道防线,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兵力从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红34师作为中央红军的后卫,在完成任务后,已无法过江追赶红军主力。中央要求他们退回群众基础较好的湘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陈树湘立即召集师团干部开会,号召大家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同时他坚定地宣布:“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陈树湘率领红34师余部边打边退,进入湘南地区时,只剩300来人。当部队到达湖南道县驷马桥时,遭到地方保安团的截击。战士们子弹打光,最后包括政委和参谋长在内,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陈树湘因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敌人抓到一名红军师长后欣喜若狂,企图从他口中得到红军的情报,保安团长亲自安排人用担架将陈树湘抬往道县县城,向上司邀功。

然而,陈树湘乘敌不备,咬紧牙关,用手抠出肠子,毅然断肠明志,实践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牺牲时年仅29岁。陈树湘牺牲后,敌人将他的头颅砍下送往长沙,国民党反动派把英雄的头颅挂在长沙小吴门城楼上示众三天。但英雄若九泉有知,一定能看到,1949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从小吴门进入长沙城,湖南和平解放。

2014年10月,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并强调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对陈树湘烈士的英雄壮举给予高度评价。
八十七年过去了,当年血染湘江的战场已难觅踪迹,但陈树湘和红34师的英雄事迹却代代相传。陈树湘以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他的英名永垂青史,光耀未来。
百年党史的星河中,“潮”青年的故事从未落幕。它们是烽火中的呐喊,是建设时的坚守,是改革中的突破,更是新时代的冲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段过往,更是永不磨灭的精神火种。《百年党史“潮”青年》系列推送,带我们一次次触碰这些滚烫的故事与灵魂,在回望中积攒向未来的底气。让我们将这份多元的青春力量融入血脉,化作新时代逐梦的铿锵步履。本期内容到此结束,下期推送,让我们继续解锁党史中的青年密码。
注:本文内容摘自《百年党史“潮”青年》
文中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