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院教师斩获中传科协第二届科学技术奖论文类、工程类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5-11-07作者:徐君锋 张昕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我院教师凭借在相关领域的深厚积累与突出创新成果,一举斩获多个重要奖项,充分展现学院在科研创新与技术应用方面的强劲实力。

深耕学术前沿,摘得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我院院长林卫国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Deepfake检测与防御关键技术研究》凭借显著的学术价值与应用潜力,荣获优秀论文奖一等奖。该成果聚焦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系统性攻克了检测精度不足、防御机制单一等行业痛点,构建起鲁棒性强、可解释性高且具备跨场景推广能力的Deepfake检测与防御体系,填补了从主动防御到被动检测的研究空白。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TIFS、IoT-J、TOMM、JISA等知名期刊,其中近期发表于TOMM期刊的论文在GoogleScholar上的被引量已达44次,引用文献涵盖AAAI、ACMMM等国际顶级会议,得到全球同行的广泛认可。该成果可应用于政务音视频可信检测、防伪认证及司法取证等场景,将为维护数字空间可信环境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聚焦产业需求,技术转化斩获工程类一等奖

网络空间安全系副主任徐君锋教授团队完成的《基于“有感体验”的社工网络攻防虚拟社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凭借鲜明的应用导向与重大行业价值,荣获优秀工程奖一等奖。该项目围绕社工攻防教育与实战需求,创新构建“有感体验”社工攻击场景与评价模型,开发钓鱼网站、钓鱼短信等典型攻击仿真模块,通过量化用户交互行为,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实现“教-测-评”闭环。

项目深度融合数字挛生与AIGC数字人技术,建成支持100并发访问、VR可视化呈现的“社工攻防”主题元宇宙社区,集成教育中心、演练大厅等多功能空间,为学员提供沉浸式攻防演练与交流平台。同时,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业务特征,项目进一步研发容器化轻量仿真沙箱,支持多场景攻防脚本注入与可视化推演,打造出可复制的行业实战靶场。此外,项目还实现AI驱动的深度伪造“生成-检测-对抗”一体化训练模式,有效提升电力员工对AI合成类社工攻击的识别能力与应对水平。

厚植创新土壤,凝心聚力谱写发展新篇

此次学院教师团队斩获中传第二届科学技术奖重要奖项,是学院长期坚持有组织科研创新的成果体现。一直以来,学院始终鼓励教师立足学科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痛点,开展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并为教师搭建了覆盖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广阔平台。

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科研团队建设,深化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聚焦数字内容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关键基础设施防护等核心领域,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更多教师投身学术探索与技术攻关,力争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