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计网学院团学组织寻访北京红色教育基地(2)——文艺部寻访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

发布时间:2025-10-18作者:

为深化红色教育、传承奋斗精神,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生会文艺部于2025年10月11日赴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开展实践学习。通过校史回溯与沉浸体验,学子从传媒变革中领悟技术赋能媒体融合的使命,激励以网络安全守护与数字创新助力社会发展的青春担当。

一、回望校史

展馆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又名传媒博物馆)是学校65周年校庆献礼工程,于2019年正式开放,位于校内图书馆,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展馆由三大核心区域构成:校史基本陈列区(主展区)、教学实践体验区、教学成果展示区。

校史馆参观

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生会文艺部于2025年10月11日走进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寻访活动。同学们在展厅中驻足聆听校史故事,从泛黄的创校文献里触摸时代温度,在传媒成果展陈前感受行业变革,于沉浸式体验中探寻技术与传播的融合密码。

步入主展区,文艺部成员们跟随讲解员的指引,在光影交错的展板前凝神细观。展柜中泛黄的《北京广播学院建校批示》原件前,几人低声讨论着技术对早期广播设备的影响;而在融媒体技术互动屏前,几名同学尝试模拟信号传输实验,指尖滑动间感受从模拟到数字时代的跨越。当展厅播放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播录音时,队伍中有人举起手机记录,有人对照展板上的技术参数频频点头——这些下意识的动作,恰是计网学子对“技术赋能传播”最本真的共鸣。

精神收获

此次寻访不仅是对校史的回溯,更让同学们从传媒行业的发展中,读懂了“计网人”的责任与方向——是以代码搭建信息桥梁的坚守,是用技术保障数据安全的勇气,更是以网络之力赋能各行业发展的担当。面对数字时代浪潮,既要锚定“用技术服务社会”的初心,以传媒人坚守使命为镜,在数据加密、隐私保护等领域筑牢安全屏障;也要勇担“守护网络安全、助力信息传播”的双重职责,以前辈们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精神为炬,在算法优化与信息审核技术上持续精进。

二、参观校史馆活动感想

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游铁梅

驻足于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的数字化展区,光影交织中,老式收音机的电波声与实时弹幕墙的数据流形成奇妙共鸣。作为计网学子,我凝视着5G全息投影重现的经典新闻现场,深刻感受到算法与传媒的深度融合——从智能推荐优化信息触达路径,到区块链技术为原创内容烙上可信标签,每一项技术革新都在重塑传播的维度。这次旅程让我意识到,传媒人的使命不仅是传递声音,更需在数据洪流中搭建“过滤网”,用加密技术与分布式存储守护真相的完整性,让技术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基石。

学生会文艺部干事梁镜清

走进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仿佛穿越时空,从创校初期的艰苦岁月到如今的辉煌成就,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传媒人的坚守与担当。作为计网学院的学生,我更关注技术如何支撑传播,从数据传输到信息安全,从直播保障到智能分发,处处都是我们可以发挥专长的舞台。这次参观让我明白,红色精神不仅存在于历史中,也应体现在我们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传播正能量的行动中。        

学生会文艺部干事 阿茹娜·特留别克

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我看到了传媒人敏锐捕捉时代脉搏、用内容影响社会的力量。在互动体验区尝试新闻播报时,我更直观地理解了“台前”与“幕后”的紧密配合。技术是信息传播的基石,稳定的网络、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安全的系统,都是优质内容触达大众的前提。作为计网学子,我希望未来能用技术为传媒赋能,让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在数字世界中畅通无阻。

三、结语

此次寻访活动以红色基因铸魂,以传媒变革启智,将校史回溯与专业使命深度融合。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筑牢信仰根基,在技术赋能中明晰责任坐标,以网络安全为盾、以数媒融合为刃,矢志成为数字时代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先锋力量,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青春动能。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