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微团课|青春献党潮头立,百年风华续新篇——《百年党史“潮”青年》系列学习推送第三集:党和人民的骆驼

发布时间:2025-10-19作者:

百年党史纵贯千秋,青春华章多元璀璨。那些在革命烽火、建设热潮、改革浪潮与新时代征程中留下印记的青年故事,或许是刑场上的慷慨绝唱,是实验室里的执着攻坚,是田野间的躬身实干——他们以青春为笔,在党史长卷上书写动人篇章。为回溯百年党史中的多元青年图景,传承这份跨越时代的热血与担当,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百年党史“潮”青年》系列学习推送,打捞故事碎片,凝聚精神力量,让这份穿越百年的青春脉动,照亮我们当下的奋进征程。

党和人民的骆驼

他的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他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任,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他就是“党和人民的骆驼”任弼时。

1904年,任弼时出生于湖南汨罗市唐家桥,父亲给他取名任培国。16岁那年,他毅然放弃中学学习生活,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准备前往俄国勤工俭学。

1921年,留学苏俄临行前,他给在父亲的家书中写道:“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从此开启了他的革命道路,一往无前,不知疲倦。

什么是骆驼精神?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它相信沙漠的那边便是绿洲,可以连续在沙漠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20多天,1000多公里的里程,意志坚定,任劳任怨。

任弼时同样有这样一种信念,追求真理,勇挑重担,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他认定的事情,便用尽全力去维护去追随,所以党内有大量的工作他从不推脱,哪怕是小事他都兢兢业业把它做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绝对忠诚,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奋斗了三十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着“骆驼”品格的任弼时在革命道路上总是与时间赛跑。在延安时,他已患有了脑血管硬化,糖尿病等疾病,中央下决定让他短期休息,他却依然坚持学习,看文件调查研究。工作到深夜,警卫人员叫他休息不成,便叫来医生,他却说:“现在你们俩的任务是休息,我的任务是工作,我们各不打扰。”就是这样,他经常忘记自己重病缠身,坚持与周恩来一起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他的一生同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他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共同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史称“中共五大书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越的领导人,却没能在1949年10月1日当天,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只能和夫人静静地守候在收音机旁,收听开国大典地实况广播,因为那时候,任弼时正饱受着病痛的折磨。

在任弼时早年的革命生涯里,曾经有过两次被捕入狱的经历,两次都遭受了酷刑的折磨。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敌人为了逼问出他的真实身份,对他施以了惨无人道的电刑,在他的背上,烙出了两个拳头大的窟窿。被营救出狱后,他依然不顾家人,医生和战友的百般劝阻,带病坚持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任弼时的办公桌上,有一本日历永远地停留在1950年10月25日,那是他翻过的最后一页。

10月24日那天,重病在身的他已经工作了一天,直到深夜他还在查看地图研究战局。因为明天——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要同朝鲜人民一起,向美帝国主义发起首次反击。夫人心疼地劝他早点休息,他摇摇头,“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伸手把日历翻到了10月25日。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夜任弼时在地图上画下的,竟然是他革命生涯中的最后一笔。25日早上,任弼时突发脑溢血,中风失语,仅仅两天后,便与世长辞,年仅46岁,生前连一句遗言都没能说出口,只留下最后的那句“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叶剑英元帅评价他说:“任弼时是我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

忠于党和人民,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骆驼精神,是任弼时的写照,更是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写照。他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为着心中的绿洲,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百年党史的星河中,“潮”青年的故事从未落幕。它们是烽火中的呐喊,是建设时的坚守,是改革中的突破,更是新时代的冲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段过往,更是永不磨灭的精神火种。《百年党史“潮”青年》系列推送,带我们一次次触碰这些滚烫的故事与灵魂,在回望中积攒向未来的底气。让我们将这份多元的青春力量融入血脉,化作新时代逐梦的铿锵步履。本期内容到此结束,下期推送,让我们继续解锁党史中的青年密码。

注:本文内容摘自《百年党史“潮”青年》

文中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