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刻印着血与火的灼痛,记录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从台湾到北平,从山东到东北,军国主义的铁蹄步步紧逼,亡华之心昭然若揭。它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来路上无法磨灭的坐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正义之战》微纪录片系列学习推送,让我们一同回望,在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沉痛而清醒的力量。
《正义之战》系列微纪录片第四集:东北抗日联军

918事变后,中共中央曾发出一系列措施,向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任务,号召党团员到农村去发动农民斗争、进行游击战争。中共满洲省委在派出大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奔赴东北各地,参加、支持、协助风起云涌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的同时,陆续派出党的领导干部到东北各地指导和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工作。除原在抗日义勇军中工作的周保中、李延禄、李兆麟等人外,还相继派出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到南满,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珠河,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到汤原,直接指导当地游击队的创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1932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中共组织先后创建了十多支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南满地区,有杨靖宇、李洪光领导的磐石游击队、海龙游击队。在东满地区,有童长荣、王德泰等人领导的汪清、珲春、和龙、延吉与安图等多支抗日游击队。在吉东地区,有周保中、李延禄、李荆璞等人分别领导的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宁安工农反日义务队和饶河农工义勇军。在北满地区,有赵尚志、冯仲云、张甲洲、李兆麟等人分别领导的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汤原反日游击队和巴彦游击队等。不久,磐石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杨靖宇任政治委员。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了《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指示信根据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状况,提出了创建全民族反帝统一战线的策略。
1933年5月15日,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一二六指示信》的精神,通过了《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8月10日,又下达了《满洲省委致各级党部全体同志信》。中共满洲省委明确规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在目前满洲反帝民族解放运动现阶段上,必须执行民族革命的统一战线,创建满洲的人民革命军与选举的民众政府”。此后,东北各地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部署,主动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地的义勇军,在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开始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从此有了新的发展。
从1933年秋至1936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发展到六个军,共六千余人,活动区域扩大到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南部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共五十余个县境。 东北人民革命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人频繁的“讨伐”,歼灭了大量日伪军。
1935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次大会把建立最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基本策略。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 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明确提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宣言建议“在国防政府领导下,一切抗日军队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
1936年1月,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中共满洲省委撤销,新成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南满省委和吉东省委。 1936年2月1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提出,《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2月20日,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等东北抗日部队领导人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律改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 同时,欢迎东北各反日武装军队参加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除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七个军外,还有一些与中共有统战关系的抗日部队。经过中共组织的工作,于1936年夏至1937年秋,有四个军先后加入东北抗联的行列。到1937年秋,东北抗联已建成11个军,共三万余人。在北起小兴安岭山麓,南至长白山,鸭绿江畔,西起辽河,东到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内,同日伪军作战数千次,歼灭大量日伪军,牵制大量侵华日军,推动了关内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推迟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

历史的书页翻过,但屈辱与抗争的印记,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勿忘家国之殇,矢志中华富强”系列学习推送,一起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力量,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在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共创辉煌。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正义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