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微党课丨勿忘家国之殇,矢志中华富强——《正义之战》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东北义勇军抗战

发布时间:2025-10-15作者:

历史刻印着血与火的灼痛,记录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从台湾到北平,从山东到东北,军国主义的铁蹄步步紧逼,亡华之心昭然若揭。它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来路上无法磨灭的坐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正义之战》微纪录片系列学习推送,让我们一同回望,在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沉痛而清醒的力量。

《正义之战》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东北义勇军抗战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制造 “柳条湖事件” 发动侵华战争,短短4个多月占领东北三省,而国民政府推行 “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率东北军主力撤至关内,3000 多万东北同胞陷入亡国危机。面对日军烧杀抢掠,从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到原东北军官兵、警察,纷纷自发组织武装,喊出 “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子孙沦为倭寇之奴” 的口号,以 “保家卫国、驱逐日寇” 为目标,成立东北义勇军,在白山黑水间开启了艰苦抗争,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东北义勇军并非单一武装,而是由多个群体组成的松散联盟,总规模巅峰时达30余万人,构成极为多元。其中,原东北军官兵是核心战力,他们拒绝 “不抵抗命令”,带着正规军事训练和装备留在东北抗日;地方民众力量同样关键,农民自发组织的 “红枪会”“大刀会”、工人、学生、商人等纷纷参与,都成为抗日重要力量;东北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积极投身,蒙古族牧民组成骑兵队袭击日军运输线,朝鲜族群众因杂居优势参与抗日;甚至部分原本的 “土匪”(时称 “胡子”),也在民族大义面前转向抗日,凭借对山林地形的熟悉开展游击战。东北义勇军的抗战以 “游击战” 为主,兼顾局部正规防御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31年底至1932年是早期标志性防御战阶段,马占山率部打响东北抗日第一枪的 “江桥抗战”,坚守嫩江桥3昼夜击退日军,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神话;李杜、丁超等率 “吉林自卫军” 展开哈尔滨保卫战,在双城、香坊等地激战;东北军残部与义勇军联合进行锦州保卫战,坚守10余天,这些战役虽因寡不敌众最终撤退,却极大鼓舞了全国士气。   

1932年至1933年是游击战争全面展开阶段,东北全境沦陷后,义勇军转向以 “袭扰、破坏、牵制” 为核心的游击战,重点袭击南满铁路、中东铁路等交通线,炸毁桥梁火车、抢夺物资,还突袭日军城镇据点,解救民众、缴获武器,巅峰时期迫使日军投入6个师团、10余万兵力围剿,极大减轻了日军对华北、华东的压力。   

1933年至1936年是后期艰难坚持与改编阶段,日军推行 “分区扫荡”“三光政策” 和 “集团部落” 策略,加上义勇军缺乏统一指挥、补给困难、伤亡惨重,大量部队溃散或投降,而部分坚持下来的余部,如李延禄的 “东北抗日救国军”、周保中的 “吉林救国军” 等,逐渐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于1936年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延续了东北抗日火种。

东北义勇军的抗战虽未阻止日军占领东北,却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意义重大。他们是“九一八事变” 后最早反抗日军的力量,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的谎言,激发全国抗日斗志,为全面抗战奠定思想基础;1931-1933年关键时期,牵制日军主力于东北,延缓其南下侵略华北的步伐,为国民政府国防准备争取了时间;义勇军余部融入东北抗联,传承游击战经验与抗日精神,成为抗联重要基础,同时其牺牲让更多东北民众觉醒,为抗联发展提供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义勇军多为普通民众,在零下30-40℃严寒、缺衣少食的困境中,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展现了中国人民 “宁死不屈” 的民族气节,成为抗日精神的重要象征。

据史料记载,1931-1933年间,东北义勇军大小战斗达万余次,击毙日军2万余人,自身伤亡超15万人,每一位牺牲的战士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如今,东北各地的 “义勇军纪念馆”“江桥抗战遗址” 等,都在铭记这段历史。东北义勇军用鲜血证明:即便国家暂时妥协,人民也绝不会屈服;即便装备落后,民族精神也能成为最锋利的武器,他们的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 “悲壮而光辉的开篇”。

历史的书页翻过,但屈辱与抗争的印记,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勿忘家国之殇,矢志中华富强”系列学习推送,一起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力量,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在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共创辉煌。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