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刻印着血与火的灼痛,记录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从台湾到北平,从山东到东北,军国主义的铁蹄步步紧逼,亡华之心昭然若揭。它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来路上无法磨灭的坐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正义之战》微纪录片系列学习推送,让我们一同回望,在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沉痛而清醒的力量。
《正义之战》系列微纪录片第二集:九一八事变爆发和东北沦陷

在1931年之前,日本关东军早已将中国东北视为其囊中之物,以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为首的少壮派军官们精心策划,不断通过“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等局部挑衅进行试探与舆论铺垫,等待着致命一击的时机。彼时的中国,内部纷争不断,国民政府正忙于“围剿”红军,而国际社会则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潭,这一切在侵略者眼中,成了不容错过的“天赐良机”。
风暴终于在1931年9月18日晚降临。在沈阳城北的柳条湖,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小段路轨,并贼喊捉贼地嫁祸给中国守军。这声蓄谋已久的爆炸,成了日军全面进攻的号角。预先集结的部队如恶虎扑食般冲向近在咫尺的东北军北大营。然而,令七千余名北大营官兵悲愤交加的是,他们接到了来自上级那道著名的“不抵抗”命令。无论这道命令的历史源头究竟何在,其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大部分士兵在困惑与屈辱中溃散,仅有零星的自发抵抗无力回天。一夜之间,北大营陷落,至次日清晨,沈阳城头已插上了日本太阳旗。
得手后的日军,沿着铁路线发动了闪电般的攻势,侵略的火焰迅速蔓延。在“不抵抗”政策的束缚下,辽东、吉林的大片国土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安东、营口、长春等超过三十座城市在短短数日内沦陷。就在这山河变色、万马齐喑的至暗时刻,一道抗争的闪电划破了压抑的天空。在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将军挺身而出,于1931年11月指挥了悲壮的“江桥抗战”。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它用英勇的还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族精神。尽管最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但其象征意义照亮了此后漫长的抗日征程。
在巩固了南满的占领后,日军的兵锋指向了连接关内外的战略要地锦州和北满中心哈尔滨。1931年底至1932年初,日军大举进攻锦州,而手握重兵的张学良在南京政府的授意下,为避免主力决战,竟将部队撤入关内。1932年1月3日,锦州不战而失,东北与华北的门户就此洞开。与此同时,在北满,李杜、冯占海等爱国将领组织的自卫军,在哈尔滨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城市保卫战。勇士们以血肉之躯苦苦支撑,但终究难以抵挡敌人的飞机重炮。1932年2月5日,哈尔滨的陷落,为东北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抵抗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从“九一八”那个不眠之夜到哈尔滨沦落,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相当于日本本土三倍大小的辽阔东北全境沦陷。然而,日军的侵略并不仅限于军事占领。为了给其野蛮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实行更阴险的“以华制华”,关东军急不可耐地开始了政治布局。他们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挟持至东北,精心导演了一出复辟闹剧。1932年3月,伪“满洲国”宣告成立,溥仪作为傀儡登台,长春改名为“新京”并成为伪都。这一幕,标志着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形式确立下来,三千多万东北同胞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暗无天日的亡国奴生活。纪录片的第二集在此戛然而止,它留下的不仅是对侵略罪行的控诉,更是对落后必然挨打、分裂必将招祸这一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历史的书页翻过,但屈辱与抗争的印记,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勿忘家国之殇,矢志中华富强”系列学习推送,一起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力量,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在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共创辉煌。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正义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