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为进一步深化党员对“觉醒年代”革命精神的理解,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继往开来,组织支部成员前往位于箭杆胡同20号的陈独秀旧居,开展“追寻北京中轴线红色足迹”系列学习活动第六期。

活动过程
探访思想启蒙的策源地
陈独秀旧居,静静矗立于繁华的都市之中,这里曾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所在地,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部。这所小小的四合院,见证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思想火花的迸发,承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厚重历史。
同学们步入其中,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简朴的陈设、泛黄的书页、珍贵的照片,无不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驻足在陈独秀先生伏案写作的房间,想象着他如何在这里奋笔疾书,用文字的雷霆唤醒沉睡的国民,开启一个思想解放的新时代。

重温觉醒年代的初心
展馆内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切片。从《新青年》的创刊到其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早期共产党人寻求救国真理的艰辛与执着。李大钊、鲁迅、胡适……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与这间小院紧密相连,他们以笔为戈,向旧世界的蒙昧与禁锢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透过一件件展品,同学们不仅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进行了一场关于初心与使命的精神洗礼。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坚定信念,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党员,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活动心得
平阅
走进陈独秀先生的旧居,仿佛穿越了百年前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从一件件珍贵的史料和陈列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陈独秀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坚定信仰与思想担当。他以“唤起民众、振兴中华“为己任,勇敢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此次参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陈独秀先生的一生,是为真理奋斗、为民族觉醒不懈探索的一生。他不畏艰险、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党员应当学习和传承的品质。作为学生党员,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金雅烽
在陈独秀旧居的静默之中,我感受到一种穿越百年的精神感召。一册册《新青年》的影印本,一张张定格历史瞬间的黑白照片,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赤诚与担当。他们以一本杂志为阵地,唤醒了整个民族的觉醒,这份“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令我深受震撼。
这让我不禁反思,身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青年党员的“阵地”又在何方?我们手中的“新武器”又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我们今日所钻研的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正是捍卫国家主权、构筑数字长城的“新武器”。先辈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为了救亡图存;我们今天运用科学技术,是为了民族复兴。时代在变,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走出旧居,北京的秋日阳光温暖而明亮。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前行的方向也更清晰了。我们定将不负韶华,传承红色基因,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出绚丽光彩。
陈馨语
走进陈独秀先生的故居,触碰到的不只是百年建筑的砖瓦,更是一段激荡人心的精神历程。展柜里《新青年》的字里行间,“民主”“科学” 的呐喊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先辈们在思想蒙昧的年代,以笔为剑劈开黑暗的勇气。
站在复原的书房前,我仿佛能看到先生为新文化运动奔走呼号的身影,也更深刻理解了“觉醒年代” 的重量。这段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力量的精神坐标。走出故居时,阳光洒在胡同的青石板上,我心中满是触动:今日的和平与进步,正是无数先辈以理想为炬、以热血为薪换来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传承这份探索精神与担当,在自己的岗位上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活动总结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通过实地探访“觉醒年代”的思想策源地,支部成员们不仅重温了革命先辈为探寻救国真理而矢志奋斗的光辉历史,更深刻体悟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这次活动成功地将百年前的革命薪火与新时代青年党员的使命担当紧密相连,激励大家将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投身专业学习、攻坚核心技术的实际行动。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将继续沿着红色足迹前行,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网络强国的建设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