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贯长虹。八十载岁月流转,那些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从未远去——他们或许是枪膛里迸发的怒火,是战壕中紧握的拳头,是绝境里不屈的呐喊,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侵略的铜墙铁壁,以赤诚之心点亮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为铭记那段山河不屈的抗争史,传承英雄们熔铸于烽火中的浩然正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天地英雄气》系列学习推送,重温英雄壮举,感悟精神力量,让这份穿越时空的担当与勇毅,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来路,奋勇向前。
《天地英雄气》第十二集:勇敢杀敌八百兵
1937 年,一张照片刺痛了全世界。华裔战地记者王小亭的镜头下,一个尚在襁褓的婴儿,在日寇轰炸后的断壁残垣间放声痛哭。这张《中国娃娃》于10月4日登上美国《生活》杂志,山河破碎的疮痍、国民淌血的悲怆,尽在这撕心裂肺的哭声里。
彼时,淞沪会战正打得惨烈。无数官兵冲上战场,撤下来时部队早已不成建制,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一个团减至一个连。激战数月,中国军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10月26日,大部队奉命撤退,唯有一支孤军留了下来。他们坚守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要用血肉之躯向世界宣告:中国在抵抗,中国不会亡!
这支被称作“八百壮士”的队伍,实际人数是 420 余人。这是国民革命军第9集团军第88师524团的一个营,由团附谢晋元指挥。当时布鲁塞尔会议即将召开,国民政府希望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抗战的决心,争取更多支持。而四行仓库,这座地处苏州河畔,对岸就是公共租界的仓库,成了展示中国抵抗精神的绝佳窗口。一场“现场直播”的战斗即将打响。
10月27日,战斗正式打响。租界内的上海民众、各国记者、外国人士,都站在对岸,紧盯着对岸的硝烟。美国环球影业的摄影师诺曼・艾利和乔治・克雷努科夫,从对岸记录下了这段珍贵影像:战士们用仓库里的麻包构筑工事;日军沿着苏州河向东逼近,却被仓库里的机枪、步枪、手榴弹狠狠打退,落荒而逃。
几次进攻失败后,日军换了招数 —— 爬窗户、埋炸药,用尽偷袭手段。谢晋元在指挥时,看到日军在墙下挖洞,瞬间惊出一身冷汗。敌人躲在厚钢板后面,机枪、手榴弹根本伤不到他们。一旦墙壁被炸开缺口,仓库里的守军将陷入绝境。千钧一发之际,21 岁的陈树生绑满手榴弹,从五楼纵身跃下。他用年轻的生命,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当时在场的战士,全都掉泪了。
战斗的消息很快传遍国际社会。孤军奋战却视死如归,中国军人的顽强震撼了世界。陈树生牺牲后,官兵们纷纷给亲人写下绝笔。写给妻儿、写给父母,字里有不舍,更有 “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 的决绝。苏州河南岸,观战的上海市民人山人海。他们被“八百壮士”的壮举深深打动,纷纷冒着生命危险送食物、递药物 ,想尽办法送到战士手中。
日军久攻不下,竟悍然违反国际公约,向仓库投放化学武器。守军出现中毒迹象,形势岌岌可危。部队进入四行仓库时,营部医官汤聘辛等人因请假身在租界。得知战友遇险,他们毅然穿过枪林弹雨,趁乱潜入仓库,与战友共赴生死。在汤聘辛的紧急救治下,中毒的战士终于转危为安。
坚守四天后,谢晋元接到了撤退命令。百姓夹道欢呼,迎接英雄归来。这四天里“八百壮士”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杀伤敌军两百余人。他们的事迹,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可谁也没想到,撤到租界后,迫于日军压力,“八百壮士”竟被缴械软禁,关押他们的地方被称为“孤军营”。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叛徒刺杀,年仅36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租界,“八百壮士”被分批押往各地关押,有人甚至被送到遥远的新几内亚做苦工。直到抗战胜利,幸存者才陆续回到祖国。
如今,四行仓库依然屹立在苏州河畔。“八百壮士” 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抗击侵略者的壮丽凯歌。它静静矗立着,提醒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历史,更要铭记那些为民族存亡挺身而出的英雄。
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反法西斯英雄们的呐喊从未消散。他们用勇气击碎黑暗,用热血守护正义,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胜利的荣光,更是穿透时空的精神火炬。《天地英雄气》系列学习推送,带我们一次次走近那些闪耀的名字与故事,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让这份英雄气融入血脉,化作新时代奋进的脚步。
注:本文内容摘自《天地英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