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贯长虹。八十载岁月流转,那些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从未远去——他们或许是枪膛里迸发的怒火,是战壕中紧握的拳头,是绝境里不屈的呐喊,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侵略的铜墙铁壁,以赤诚之心点亮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为铭记那段山河不屈的抗争史,传承英雄们熔铸于烽火中的浩然正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天地英雄气》系列学习推送,重温英雄壮举,感悟精神力量,让这份穿越时空的担当与勇毅,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来路,奋勇向前。
《天地英雄气》第六集:虎胆英雄望拂晓
硝烟散尽,晨曦微露。当第一缕阳光洒满曾浴血奋战的土地,那是英雄们期盼的黎明。回望80余年前的烽火岁月,彭雪枫将军如灯塔般照亮抗战征程。他被毛主席誉为“虎胆英雄”,其事迹在时光长河中愈发清晰,其精神穿越时空,始终滚烫。
拂晓时分,那支由他创建的部队营房里,总会响起震彻云霄的呼号:“赤胆忠诚,崇文尚武。”这声音是对英雄的应答,是精神的传承,在一代代官兵心中种下信念的种子。
1907年,彭雪枫生于河南一户农民家庭,1925年投身革命。长征路上,他披坚执锐,血洒八角亭,激战娄山关,再克遵义城。用枪林弹雨中的冲锋,刻下对信仰的坚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率部驰骋豫皖苏边区,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为守护家园与日寇殊死搏斗。
1938年五六月间,徐州、开封相继沦陷,中原大地烽火连天。彭雪枫临危受命,奔赴豫东开展游击战争。出发前夜,他在油灯下伏案疾书——《拂晓报》于此夜诞生。
在拂晓报社旧址,至今留存着他撰写的创刊词原稿:“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我们的报纸定名为拂晓,是包含着这些个严重而又伟大的意义的。”当年,战士们带着油墨未干的报纸一路东进,字里行间的信念比子弹更有穿透力。这份报纸不仅记录战况,更点燃军民心中的希望,历经80余载风雨,至今仍在续写时代篇章。
1942年的淮北大地,寒风如刀。日伪军集结四千至五千兵力,配以8架飞机、6辆坦克、数十门大炮,分五路扑向淮北抗日根据地。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面对“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天在打仗”的困境,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
他留下部分兵力在内线牵制敌人,亲率骑兵团等主力跳出包围圈,以“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迂回歼敌。同时,《拂晓报》每期必登战况通报与动员文章,让百姓看清“鬼子不过是纸老虎”。33天里,部队辗转作战37次,毙伤日伪军700余人,成功粉碎“扫荡”。彭雪枫在给家人的家书中写道:“虽硝烟弥漫,然军心愈坚,此战必胜”,字里行间满是必胜信念。
这场胜利成为淮北根据地建设的转折点,百姓都说:“跟着彭师长,再难也有盼头。”
1944年8月15日,彭雪枫带着《敬告豫皖苏边区父老兄弟姊妹书》,从泗洪县策马西进。文中“复我河山,还我家园”的誓言,道出万千军民的心声。9月11日,八里庄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围歼顽敌李光明部,敌军溃败时,他振臂高呼“乘胜追击”,却被冷弹击中胸膛。
37岁的彭雪枫,倒在了距抗战胜利不到一年的黎明前。追悼大会上,百姓冲破封锁线赶来,白发老者抚棺痛哭,孩童举着自制的“彭师长永垂”木牌。头戴黑纱的战马引领送葬队伍,“为彭故师长复仇”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战友们擦干眼泪,带着他的遗志继续冲锋。
如今,《拂晓报》仍在记录时代,他创建的部队依旧传承着“赤胆忠诚,崇文尚武”的精神。彭雪枫曾说:“拂晓引来了光明”,而他,早已化作永恒的拂晓,照亮民族前行的路。
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反法西斯英雄们的呐喊从未消散。他们用勇气击碎黑暗,用热血守护正义,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胜利的荣光,更是穿透时空的精神火炬。《天地英雄气》系列学习推送,带我们一次次走近那些闪耀的名字与故事,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让这份英雄气融入血脉,化作新时代奋进的脚步。本期内容到此结束,下期推送,让我们再续英雄传奇。
注:本文内容摘自《天地英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