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贯长虹。八十载岁月流转,那些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从未远去——他们或许是枪膛里迸发的怒火,是战壕中紧握的拳头,是绝境里不屈的呐喊,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侵略的铜墙铁壁,以赤诚之心点亮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为铭记那段山河不屈的抗争史,传承英雄们熔铸于烽火中的浩然正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天地英雄气》系列学习推送,重温英雄壮举,感悟精神力量,让这份穿越时空的担当与勇毅,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来路,奋勇向前。
《天地英雄气》第三集:英雄血尽余遗垒
2025年清明节前夕,103岁的佟亦菲再一次来到卢沟桥。每次来到这里,她都会回忆起近九十年前,自己十多岁时,父亲第一次带她来卢沟桥的情形,“我们摸每个狮子的头,看每个狮子雕得都很好看。关键是我们都喜欢和他出来,因为很少见面,对我们来说,和他见面就是一种享受。”那时的佟亦菲还不知道。不久之后,这座桥以及自己的父亲会以怎样壮烈的方式写进中国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立即遭到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严词拒绝。同时,一条命令从第二十九军军部发出,“凡有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不久,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而发出这一命令的,正是佟亦菲的父亲——以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代理军长职权的佟麟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面对日寇的侵略。自幼酷爱书法的佟麟阁曾手书这句唐诗,表明自己抗日的决心。1936年,日军对华北虎视眈眈,佟麟阁临危受命,出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除了密切关注日军的动向,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另一项工作上——军训。
此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学生运动,让佟麟阁看到了广大学生的抗日热情。学生们找到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要求从军,弃笔从戎,宋哲元将学生们编成了一个军训团,这支军训团驻扎在南苑,总负责人是佟麟阁将军。从这些青年身上,佟麟阁看到了中国的未来。而战斗比他们预想中来得更快,更惨烈。
北京南苑曾经是清朝的皇家猎场和校场,七七事变爆发前,这里是二十九军的司令部和兵营所在地。七七事变之后的二十余天,北平阴雨连绵,侵华日军与二十九军时打时谈。在佟麟阁等爱国将领的应对下,他们始终占不到便宜,只好一面紧急向华北增兵,一面耐心等待着可以进行轰炸的好天气。此时的佟麟阁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早有预感。他决心抱着必死的信念,投入这场敌强我弱的卫国之战。
佟亦菲在《慰国魂——献给父亲佟麟阁将军》中回忆这段时间,“(父亲)有过2次电话,说公事忙不能回来,母亲沉默不语。我们虽有好多话想问,然而,当时的空气太寂静,太严肃,只好把话咽回来。”
佟麟阁判断,日军攻击的重点将是军部所在的南苑。于是,第二十九军将其军部机关撤回北平城内,并急召赵登禹的132师回援。佟麟阁毅然留在南苑,与官兵一起死守阵地。
1937年7月28日,日本士兵在轰炸机和机枪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冲锋,然而,对面的中国守军中有许多刚刚接受训练、毫无战场经验的学生兵。学生跟日军拼起来,伤亡比例甚至达到十比一,但就这种情况下,硬生生把日军打出去。青年的热血浸透了这片阵地,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由于遭到意外的顽强抵抗,日军更加疯狂地进行轰炸。南苑,变成了一片火海。28日中午,南苑兵营失守,佟麟阁、赵登禹等将领率领残余部队向大红门撤退。他的副官想带他走,他坚决不走,要带着学生们走,因为他知道这些学生是当时中国宝贵的财富。就在学生一步一步撤退的途中,日军的飞机再次赶来进行轰炸,一颗炸弹正落在佟麟阁将军的身边。
在北京的佟麟阁路,一座雕塑静静立在街边。雕塑的原型是佟麟阁将军的怀表,怀表的指针停留在英雄牺牲的那一刻。
“喇叭声一响,我们一下就蹿出去了,几个孩子都去接他,照样的,但是突然事情都变了,我现在都不敢回忆。”佟亦菲再也没能等到父亲回家,“父亲平静地睡在一架木板床上,但我依旧想亲近地抚摸他,然而又怕创伤他荣誉军人的标记,伤口的标记,是激发国人挺进杀敌的动力,也是抗战胜利的泉源。”
88年过去,昔日英雄们牺牲的地方,已经丝毫感受不到硝烟的气息与战斗的痕迹,然而,他们以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不朽篇章,将永远流传下去。
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反法西斯英雄们的呐喊从未消散。他们用勇气击碎黑暗,用热血守护正义,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胜利的荣光,更是穿透时空的精神火炬。《天地英雄气》系列学习推送,带我们一次次走近那些闪耀的名字与故事,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让这份英雄气融入血脉,化作新时代奋进的脚步。本期内容到此结束,下期推送,让我们再续英雄传奇。
注:本文内容摘自《天地英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