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泣血忆往昔烽火抗战,青史留痕书彼时峥嵘岁月。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每一位先烈都是一道划破黑夜的曙光。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舍生忘死,仁人志士们的英勇与坚韧,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青年心中。为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使其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时代的舞台上勇立潮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大抗战》系列学习推送,展现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军民一心的团结伟力,从中探寻伟大的抗战精神,感受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钢铁长城。
大抗战》系列微纪录片第三十五集
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战场
1938年4月28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新四军派遣粟裕率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和部署。当时,正值日军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江南地区陷入敌占状态。新四军在装备简陋、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勇敢地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华中敌后战场的开辟者和抗击日寇的主力。
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统一领导苏南部队。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组建苏北指挥部。在此基础上,新四军先后建立了苏南、皖东、豫皖苏边、苏皖边、苏北、鄂豫边等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广泛的敌后抗日力量。据统计,到1940年底,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8.8万余人,根据地面积达到4.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1470余万。
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破袭敌人交通线,发动群众,扩大根据地,增强自身力量。1938年5月12日,高敬亭指挥下的第四支队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全歼其20余人,缴枪10余支,自己无一伤亡。6月17日,粟裕率先遣支队在韦岗设伏,经半小时激战,击毙日军官兵13名,击伤近10名,击毁汽车4辆。这一年,新四军在苏皖各地,在大江南北,在京沪、京芜铁路沿线,连续对日军进行了大小战斗280余次,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新四军不仅在军事上打击敌人,还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生产,开展教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通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推行减租减息、兴办教育、发展生产等政策,新四军在敌后地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巩固了根据地的基础。
1940年11月,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叶挺、陈毅分任正、副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华中新四军和八路军。在中原局、东南局领导下,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进行顽强战斗,至1940年底,先后建立了多个根据地,面积达到4.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1470余万,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8.8万余人。
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坚实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铭记烽火,砥砺复兴。中华儿女在抗战烽火中挺起不屈脊梁,用热血与生命捍卫了国家尊严。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烽火抗战路,不屈民族魂”系列学习推送,感悟先辈的英勇无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深挖抗战历史,凝聚奋进力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大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