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泣血忆往昔烽火抗战,青史留痕书彼时峥嵘岁月。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每一位先烈都是一道划破黑夜的曙光。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舍生忘死,仁人志士们的英勇与坚韧,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青年心中。为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使其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时代的舞台上勇立潮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大抗战》系列学习推送,展现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军民一心的团结伟力,从中探寻伟大的抗战精神,感受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钢铁长城。
《大抗战》系列微纪录片第三十四集
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战场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在战火中诞生,并毅然奔赴华中敌后战场,成为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这就是素有“铁军”之称的新四军。
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多次举行谈判。1937年8月中旬,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在南京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长部长何应钦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问题达成共识。
1937年9月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湘、赣、闽、浙、鄂、豫、皖共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937年11月,叶挺奉命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新四军虽然有了番号,但国民政府并不希望其真正发展壮大。此后,作为一军之长,叶挺就新四军的编制、干部配备、军费供给、集中地点等问题,与国民党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7年11月12日,经中共中央同意,叶挺开始在武汉正式组建新四军军部。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
与此同时,在中共中央指导下,新四军军部恢复了与各游击队的联系。至1938年4月,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八省边界坚守三年游击战争的13个游击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在鄂豫皖边游击区活动的红军第二十八军陆续离开多年血战保持下来的革命根据地,分别到达皖南的岩寺和皖西的霍山县,接受统一整编。
而此时上海、南京相继陷落,国民党大军退如潮水。在这种形式下,新四军毅然奔赴最为艰苦复杂的华中敌后战场。
叶挺曾总结当时的困境时说:“饷款不足,军食不足,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这些都注定了新四军需要在“前边打狼,后边拒虎”的形势下苦中求胜。但中国共产党人知难而上,硬是要在夹缝中赢得一片新天地。
在新四军集结,整训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就对新四军的任务和行动方针作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新四军抓住日军会攻徐州,武汉无力后顾之机,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敌人后方去。根据这一指示,1938年5月初,叶挺、项英随即向全军下达命令,,深入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牵制和分散敌人兵力,配合国民党正面作战,在持久中拿取最后的胜利。
到1939年底,新四军在苏南地区初创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向东挺进到淞沪地区,建立了江北沿江抗日阵地。在安徽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开辟了豫皖苏边抗日战场。在豫鄂边区,也开创了平汉铁路两侧的大片抗日阵地。
至此,新四军基本完成了在华中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开辟敌后战场的艰巨任务,成为插向日军华中派遣军的一把尖刀,这就为迟滞日军的战略进攻,挫败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稳定华中战局起了重大作用,也为进一步发展华中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铭记烽火,砥砺复兴。中华儿女在抗战烽火中挺起不屈脊梁,用热血与生命捍卫了国家尊严。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烽火抗战路,不屈民族魂”系列学习推送,感悟先辈的英勇无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深挖抗战历史,凝聚奋进力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大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