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微党课丨烽火抗战路,不屈民族魂——《大抗战》系列微纪录片第三十三集: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

发布时间:2025-05-26作者:

山河泣血忆往昔烽火抗战,青史留痕书彼时峥嵘岁月。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每一位先烈都是一道划破黑夜的曙光。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舍生忘死,仁人志士们的英勇与坚韧,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青年心中。为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使其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时代的舞台上勇立潮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大抗战》系列学习推送,展现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军民一心的团结伟力,从中探寻伟大的抗战精神,感受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钢铁长城。

《大抗战》系列微纪录片第三十三集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

1941年至1943年,侵华日军重点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相结合的总力战,实行更加野蛮残酷的扫荡、清乡、蚕食、封锁和治安强化运动,以及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敌后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全面对敌斗争,不断扭转被动局面,逐步取得了敌后战场的主动权。

日军为了放手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企图通过肃正作战和治安强化运动,达到逐步消灭八路军主力和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目的。

1941125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十七师团在对冀东抗日根据地扫荡时,一次集体屠杀群众1300余人,烧毁房屋千余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19425月至7月,日军在对冀中区的大扫荡中,残杀、伤害和抓走群众五万多人。仅在冀中定县北团村灭绝人性的释放毒气,毒死地道里的抗日军民八百多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部队被迫向其他地区转移。

19411月上旬,第115师教导第三旅兼西军区利用围点打援战术,取得潘溪渡战斗的胜利。四月,八路军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部队采取内外线结合的方针,粉碎了日军八千余人对沙区的扫荡。八月至10月,晋察冀军民历时两个多月,共作战八百余次,歼日伪军550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七万余人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在这次反扫荡中,狼牙山五壮士以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19425月至6月,太行、太岳军民采取内外线相结合的战法,避强击弱,适时转移,使日伪军连连扑空,并不断遭到打击。因38天奋战,共歼日伪军三千余人,打破了日伪军三万余人消灭八路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八路军总部遭到日伪军合围的危急情况下,指挥部队突围,不幸在辽县天城附近十字岭中弹殉国。

在与日伪军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各部也针锋相对地展开了对敌经济斗争,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和掠夺。此外,在抗日根据地军民中大力进行以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和文化教育,进而彻底粉碎日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等反动宣传和奴化教育。同时,八路军紧紧依靠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实行主力军、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军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各部队抽调大批精干部队充实到各区县,普遍加强人民武装建设,创造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和水上游击战等许多群众性游击战争的作战方式。

冀鲁豫军区与第115师鲁西军区于19417月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仍有第二纵队兼归八路军总部直辖。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得志,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崔田民,纵队兼军区政治委员苏振华。

19377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在战火中诞生,并毅然奔赴华中敌后战场,成为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这就是素有铁军之称的新四军。

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

深深地,深深地,走进你的记忆。高高地,高高地举起,你的旗帜。

铭记烽火,砥砺复兴。中华儿女在抗战烽火中挺起不屈脊梁,用热血与生命捍卫了国家尊严。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烽火抗战路,不屈民族魂系列学习推送,感悟先辈的英勇无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深挖抗战历史,凝聚奋进力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大抗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