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泣血忆往昔烽火抗战,青史留痕书彼时峥嵘岁月。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每一位先烈都是一道划破黑夜的曙光。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舍生忘死,仁人志士们的英勇与坚韧,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青年心中。为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使其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时代的舞台上勇立潮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大抗战》系列学习推送,展现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军民一心的团结伟力,从中探寻伟大的抗战精神,感受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钢铁长城。
《大抗战》系列微纪录片第十九集
太原会战
1937 年 7 月,卢沟桥的枪声震碎了华北的宁静,日军凭借着蓄谋已久的战略部署,开始了全面侵华的疯狂步伐。9 月,日军沿着平绥路如狼似虎般西进,一路烧杀抢掠,矛头直指山西太原。太原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战略枢纽,一旦沦陷,整个华北战局将面临巨大危机,山西的得失也直接关乎中国抗战的战略全局。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中国军队迅速做出反应。在忻口一线,应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紧急请求,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临危受命,即刻率领蒋介石嫡系部队第十四军、第九军、第八十五师、独立第五旅等精锐力量,马不停蹄地从石家庄奔赴太原以北进行增援。这些部队的紧急驰援,承载着保卫太原、守护华北的重要使命,成为抵御日军进攻的关键力量。
与此同时,日军方面也在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9 月下旬,日军统帅部下达命令,命臭名昭著的板垣征四郎率第 5 师团及察哈尔派遣兵团主力,共计 5 万余人,悍然向山西内长城防线发起猛烈进攻。日军妄图通过突破内长城防线,打开通向太原城的大门,进而控制山西,实现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罪恶目的。
在这紧张的战前局势下,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针对阎锡山的作战计划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建议。毛泽东深刻指出,忻口会战胜利的关键有三点:第一,山西东面的娘子关、龙泉关的坚守,最为重要。娘子关和龙泉关是山西东部的重要隘口,是阻挡日军从东面迂回进攻太原的关键防线,一旦失守,太原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第二,正面忻口地区的守备与出击,其中出击是主要的,目的是策应娘子关、龙泉关的坚守。在忻口地区主动出击,既能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又能缓解东面防线的压力,形成相互呼应的作战态势;第三是加大对日军后方的破坏,断其给养。日军深入中国腹地,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对其后方实施有效打击,能从根本上削弱日军的持续作战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这三点宝贵建议并没有被完全采纳,为后续战局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忻口防线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太原以北最后的天然屏障。这里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中国军队抵御日军进攻的绝佳阵地。日军若想拿下太原,就必须突破忻口防线;而中国军队守住忻口,便能为太原的防御争取宝贵时间,也为保卫华北地区提供重要保障。
11 月 5 日,日军发起了对太原的总攻,从南北两个方向以雷霆万钧之势猛攻太原城。日军动用强大的炮火,对太原城墙进行狂轰滥炸,瞬间,太原城墙被轰出十余个巨大缺口。日军如潮水般蜂拥而入,激烈的战斗在太原城内各处激烈展开。为了迅速占领太原,日军甚至空投援军入城,进一步增强了进攻力量。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西、南两城部队以及预备队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难以支撑,最终被敌人击溃。在局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傅作义将军无奈于 11 月 8 日夜间下令突围。随着中国军队的撤离,太原沦陷,日军的铁蹄踏破了这座千年古城。之后,日军乘胜追击,于 11 月 10 日占领平遥,至此,太原会战正式结束。
太原会战历时一个多月,在全国抗战初期的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在这场会战中,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毙伤日军两万余人,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战悲歌。更为重要的是,太原会战在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会战过程中,国共两党摒弃前嫌,紧密合作。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承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战斗压力;八路军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日军据点、切断日军补给,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堪称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两条战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最好的一次会战,为全国抗战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
铭记烽火,砥砺复兴。中华儿女在抗战烽火中挺起不屈脊梁,用热血与生命捍卫了国家尊严。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烽火抗战路,不屈民族魂”系列学习推送,感悟先辈的英勇无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深挖抗战历史,凝聚奋进力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大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