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泣血忆往昔烽火抗战,青史留痕书彼时峥嵘岁月。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每一位先烈都是一道划破黑夜的曙光。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舍生忘死,仁人志士们的英勇与坚韧,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青年心中。为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使其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时代的舞台上勇立潮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推出《大抗战》系列学习推送,展现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军民一心的团结伟力,从中探寻伟大的抗战精神,感受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钢铁长城。
《大抗战》系列微纪录片第八集
长城抗战
1933年3月,随着热河的失陷,中日双方在长城一百余个关口和平榆大道以北长达五百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大战,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军队的爱国官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英勇抗击,流血牺牲,给骄横一时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国民党不抵抗的政策,最终以一纸屈辱的《塘沽协定》而失败。
热河省位于长城以北,地处辽宁、河北和察哈尔三省之间,扼据华北与东北的交通要冲。早在1931年11月,日本关东军制定的《满蒙自由国建立大纲》即把热河划入所谓新国家的版图。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发表的《建国宣言》公然宣布热河是“满洲国”的一部分。
1932年7月,日军调兵遣将,从多方面做好了军事进攻的准备,然而,国民党当局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不派中央军北上增援,迟迟不解决华北方面急需的军费问题,张学良也积极执行蒋介石的方针,对日抵抗的决心和准备不够,并在撤换汤玉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而时任热河省省政府主席汤玉麟既害怕同日军作战会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军事实力输光,又担心南京政府或张学良的部队会利用抗战之机开进热河,抢夺他的地盘,同时对于日本方面心存幻想,因而更是苟且偷安,消极备战。
1933年1月1日23时左右,日军发动对山海关的进攻,驻守在这里的东北军第9旅柱国部只有一个团,仍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打退了日军多日进攻,终因寡不敌众被迫于1月3日下午退出山海关,当日15时,日军在飞机、军舰和坦克等重型武器的掩护下,以损失四百多人的代价占领了山海关,长城抗战由此拉开序幕。
1月28日,日本关东军发出关于作战准备的命令,2月10日发布进攻热河的计划,2月17日正式下达进攻命令。迫于国民的呼声,国民党被迫做出抵抗的姿态,北平军分会制定热河防御计划。2月23日,日军率领两个师团及伪军,向热河省承德发动总攻。热河军团由于半数以上尚未到达指定位置,各部只好仓促应战。3月4日,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承德,汤玉麟佯装督战,满载鸦片财宝逃离,3月8日,张学良被迫引咎辞职,3月12日,何应钦代理北平军分会委员长。
日军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承认长城是中满边界线,以8万人的兵力和数万伪军分头向长城各口推进。在内外压力之下,蒋介石于3月6日对保定等地重新进行部署,何应钦对长城抗战作战图作出新的规划,中日双方在长城一百多个关口和平榆大道以北摆下阵势。
长城抗战在3月上旬首先在冷口打响,日军向长城一线猛犯,国民党军队不断反击,双方伤亡惨重。古北口位于密云平原最北端,为北平之门户,日军一路猛击,占领了古北关口,与中国守军形成对峙。
战至三月底,日军侧后包抄意图威胁中国军队侧背,并开展策反工作。4月11日商震部防线被日军攻破,冷口陷落。日本为避免国际纠纷,关东军准备暂时退出滦东地区,后日军占领南天门,策反计划落空,关东军决定再次扩大战势,日军于五月占领多地,推进到蓟运河一线。
日军利用南京政府急于妥协,军事行动犹豫的弱点,采取高压与谈判相结合的策略,提出苛刻的停战条件,5月31日,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与时任日本副参谋长冈村宁次代表中日双方签订《塘沽协定》,撤离驻军,从而使整个华东地区的门户打开。至此,长城抗战中广大官兵的满腔热血和奋勇拼杀竟换来一个屈辱的结果。
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件以后国民党军在华北所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役,在此次战役中,广大爱国官兵奋勇苦战8余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振奋了全国民心,长城抗战失败的根源,依然在于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这使国人更加看清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面目,加剧了它与全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铭记烽火,砥砺复兴。中华儿女在抗战烽火中挺起不屈脊梁,用热血与生命捍卫了国家尊严。本系列每周将推出三篇“烽火抗战路,不屈民族魂”系列学习推送,感悟先辈的英勇无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深挖抗战历史,凝聚奋进力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以上为本期学习内容,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注:本文内容摘自《大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