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通知⼁“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发布时间:2025-03-19作者:

根据“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下发的预通知,校团委将于近期开展校内赛组织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总体参赛要求

1. 凡在举办竞赛决赛的当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竞赛,博士研究生仅可申报专项赛(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2.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6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可以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

3. 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项目的申报单位。

赛道简介

本届竞赛对标挑战杯国赛并结合首都发展需求,创新构建一杯两赛三揭榜体系:主体赛为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配套青聚AI人工智能+专项赛和揭榜挂帅专项赛。

主体赛

1. 赛事内容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和关键任务,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个组别,要求提交深度社会调查报告。参赛作品须贴近实际、生活与群众,字数不超过15000字,五个组别自选一个报送。已获采用的党政企事业发展规划、方案及咨询报告可参赛,需附原件、采用证明及鉴定材料Ω

(3)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 A、B 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2. 作品形式及要求个人限报1件,研究生作品占比≤50%(纯研究生院校或单件作品除外)。每个团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每个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不超过3人。每件作品须经两名高级职称导师(或教研组)推荐,并由校方三部门联合审核,申报后关键信息不可变更。

3. 市赛奖项设置赛事设特、一、二、三等奖,占比分别为5%、10%、20%、55%,自然科学论文、社科报告、科技发明三类按同比例设奖,本专科与硕士作品获奖比例一致。初审筛选35%作品入围终审(评出特、一、二等奖),55%直接获三等奖。

专项比赛

本次在以“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主框架的条件下,设置“青聚 AI”人工智能+专项赛和 “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

“青聚AI”人工智能+专项赛

1. 赛事内容本专项赛分为“人工智能+”创意赛与“人工智能+”应用赛两个赛道。

(1)“人工智能+”创意赛“人工智能+”创意赛为开放式创意赛道,注重作品的创新创意。参赛者可基于学科实际及兴趣爱好,借助大模型技术,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完成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设计、开发和线上运行,体验人工智能原生应用从开发、展示到运行的全流程。

(2)“人工智能+”应用赛“人工智能+”应用赛鼓励广大参赛者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问题,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自身所学所长,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

2. 作品形式及要求需提交项目介绍和展示材料、佐证材料等。作品(实物或者技术)须能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全方位展现。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本届竞赛主体赛、其他专项赛,仅可参加本专项赛的其中一个赛道,往届报送过的作品不得重复报送。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参赛范围之列。同一作品仅可参加本专项赛的其中一个赛道。

3. 参赛对象参赛对象为2025年6月1日前注册的国内全日制高校在校生(含本专科、硕博生,不含在职及成人教育),可个人或团队(含作品申报者,不超过10人)参赛,每件作品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

4.市赛奖项设置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根据作品报送情况,评选优秀作品并激励,其中特等奖不超过10%、一等奖不超过20%、二等奖不超过30%,其余为三等奖。

 “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

1. 赛事内容

1)“青智未来”新质生产力专项赛 采用“揭榜挂帅”模式,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的迫切需要,聚焦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和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2)“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 采用“揭榜挂帅”模式,落实市委“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部署,注重北京“三农”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及乡村振兴发展问题,依托专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科技和实践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农村好风貌、促进农民新增收。

(3)“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 采用“揭榜挂帅”模式,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主题,把握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的方法,从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多个角度研究地方协商民主、综合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 赛事进度安排分为放榜、发榜、议榜、竞榜、评榜、挂帅六个阶段。揭榜挂帅榜单将于后续推送中公布。

3. 参赛对象参赛对象为2025年6月1日前注册的国内全日制高校在校生(含本专科、硕博生,不含在职及成人教育),可个人或团队(含作品申报者,不超过10人)参赛,每件作品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

4. 市赛奖项设置每个选题设1个“擂主”团队,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特等奖需通过专家评审和终评答辩,未通过终评答辩的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由专家评审决定。

质疑与处理

 本次竞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接收实名质疑,根据程序进行处理。我校将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选拔与审核作品,对其原创性及作者、推荐者资历严格把关。经选拔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不得在此次竞赛作品上做较大改动

校内选拔赛安排

主体赛作品申报

申报者在2025年3月24日8:00至3月31日24:00间将申报书、参赛作品及自查承诺书以非压缩包形式发送至指定邮箱cucshijian@126.com,邮件主题请以“挑战杯报名+报名类别(组别)+作品名称”命名。例如:挑战杯报名+哲学社会科学类(经济)+xxx调查。申报书及作品纸质版交至艺术与传播大楼二楼校团委实践部工位。

需提交报名材料如下:

① 电子版+纸质版参赛作品(电子版请提交Word文件,命名同邮件)

② 电子版+纸质版申报书

③ 电子版自查承诺书

专项赛作品申报

“青聚AI”人工智能+专项赛

申报者在2025年4月1日8:00至4月6日24:00间将申报书、参赛作品及自查承诺书以非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cucshijian@126.com,邮件主题请以“挑战杯报名+报名类别(组别)+作品名称”命名。例如:挑战杯报名+青聚AI(创意/应用)+作品名称。申报书及作品纸质版交至艺术与传播大楼二楼校团委实践部工位。

需提交报名材料如下:

① 电子版+纸质版参赛作品(电子版材料请汇总为一个文件夹,命名同邮件)

② 电子版+纸质版申报书

③ 电子版自查承诺书

“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

除主体赛与“青聚AI”人工智能+专项赛需等待评审结果公示后申报,“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含“青智未来”新质生产力专项赛、“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的参赛学生需自主登录系统完成参赛申报,由校团委进行审核,具体报送时间将在专项赛赛事群通知。文末附二维码,请有意愿申报的同学扫码进群。

校内评审

主体赛与各“青聚AI”人工智能+专项赛作品将在4月上旬组织校内评审,评审具体形式及时间地点等待后续通知。

市赛申报与评审

校内赛评审结束后,校团委将按照北京市分配名额择优推荐参赛团队进行市赛申报,组织推荐参赛团队登陆“挑战杯”市赛网页进行主体赛作品和各专项赛道作品申报,并组织相关作品参加市赛答辩评审。

奖项设置

校内赛评审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上述奖项的团队将获得市赛晋级资格。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  联系人及电话联系人:蔡依淼联系电话:17784283662

2.  “挑战杯”赛事群请参赛同学务必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2025年挑战杯主体赛、专项赛赛事群,后续通知将在群内实时更新。


若二维码过期,请联系实践部工作人员:Rainnylyy0803 李同学


返回原图
/